如何透過深度訪談,搞懂消費者在想什麼?!

這篇文章在講什麼?

深度訪談是一種常用的質性研究方法,透過與受訪者的對話,了解他們的想法、感受、動機、行為等。深度訪談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受訪者的真實需求、問題、挑戰和機會,從而提供更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 但是,要做好一場深度訪談並不容易,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心態。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一些訪談的常見迷思,以及如何得到又深入又真實的回饋的具體建議和行動。

訪談的心態

訪談的心態

在進行深度訪談之前,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這會影響我們的提問方式和聆聽態度。以下是一些訪談的心態要點:

  • 訪談不是測驗,也不是推銷。我們不是要考驗受訪者的知識或能力,也不是要說服他們接受我們的想法或產品。我們的目的是要了解他們的真實狀況和需求,並尊重他們的觀點和感受。
  • 訪談不是單向的傳遞,而是雙向的互動。我們不是要單方面地向受訪者提問或傾聽,而是要與他們建立一種信任和合作的關係。我們要讓受訪者感到舒適和自在,並鼓勵他們分享更多的資訊和故事。
  • 訪談不是尋找絕對的答案,而是探索多元的可能性。我們不是要找到一個固定或正確的答案,而是要發現受訪者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我們要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並接受不同或意外的回饋。

訪談的常見迷思

訪談常見的迷思

在進行深度訪談時,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常見的迷思或錯誤觀念,這些可能會影響我們得到有效和有意義的回饋。以下是一些訪談的常見迷思:

  • 迷思一:只要會說話就會訪談。事實上,訪談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準備,例如如何設計合適和有意義的問題、如何引導和控制訪談流程、如何觀察和記錄受訪者的反應等。如果沒有足夠的技巧和準備,可能會造成訪談失敗或無效。
  • 迷思二:只要問多就能得到多。事實上,問題的數量並不代表問題的質量。如果問題太多或太雜,可能會讓受訪者感到困擾或壓力,而無法深入或真實地回答。反之,如果問題太少或太簡單,可能會讓受訪者感到無聊或不重要,而無法產生興趣或動機。因此,我們要選擇適當和有意義的問題,並根據受訪者的回饋和情況,靈活地調整問題的數量和難度。
  • 迷思三:只要聽就能理解。事實上,聽並不等於理解。如果我們只是被動地聽受訪者的回答,而沒有主動地詢問或確認,可能會產生誤解或遺漏。因此,我們要積極地與受訪者互動,例如追問、重述、反饋、鼓勵等,以確保我們真正理解了受訪者的意思和感受。

訪談的7個小技巧

在進行深度訪談時,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來提高訪談的效果和品質。以下是一些如何得到又深入又真實的回饋的具體建議和行動:

  1. 掌握問題意識:釐清提問的目的和期望帶回的資訊,避免主題發散。
  2. 拉近與受訪者距離:避免一直低頭做筆記,與受訪者保持眼神交流和同理心,用「我們」代替「你們」,不刻意強調「客觀」。適當回應受訪者:給予肢體動作、眼神、口頭用詞或自身意見的回應,增加互動和信任。
  3. 先從簡單的事實問題開始,逐漸過渡到複雜的感受問題,讓受訪者有適應的空間,也能建立信任和興趣。
  4. 運用一些間接或隱晦的方式來探索受訪者不願意或不容易直接回答的問題,例如用故事、比喻、假想等,讓受訪者能夠放鬆和投入。
  5. 在面對意料之外的答案時,可以用三角邏輯檢驗法來應對,追問或確認受訪者的回答。
    • Why:為什麼這麼想?有什麼理由或根據?
    • Why so:為什麼會這樣?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 So what:那又怎樣?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或評價?會帶來什麼影響或後果?
  6. 在擬定問題大綱時,可以遵守5W1H架構,即What、Who、Where、When、How
    • Why。這樣可以使訪談的脈絡更清晰,也能確保能帶回有用的資訊。
    • What:問題是什麼?有什麼特色或困難?
    • Who:涉及到哪些人?他們的角色或關係是什麼?
    • Where:發生在哪裡?有什麼特殊的環境或條件?
    • When:發生在什麼時候?有沒有時間上的限制或變化?
    • How:如何解決或處理?有什麼方法或步驟?
    • Why: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原因或動機?
  7. 活用問題的種類和舉例
    • 使用開放式問題。開放式問題是指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例如「你是怎麼做的?」、「你覺得怎麼樣?」等。開放式問題可以讓受訪者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受限於我們的預設或期待。開放式問題也可以讓我們發現更多的資訊和細節,以及受訪者的動機和原因。
    • 使用探索式問題。探索式問題是指用來深入了解受訪者的問題,例如「你可以舉一個例子嗎?」、「你為什麼這麼說?」等。探索式問題可以讓我們挖掘受訪者的背景和經驗,以及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的來源和影響。探索式問題也可以讓我們驗證受訪者的回答是否真實和一致。
    • 使用情境式問題。情境式問題是指用來模擬或假設某種情境的問題,例如「如果你有這個產品/服務,你會怎麼用?」、「如果你遇到這個問題/挑戰,你會怎麼解決?」等。情境式問題可以讓我們觀察受訪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和反應,以及他們對於某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和期待。情境式問題也可以讓我們測試或驗證我們的假設或想法是否符合受訪者的實際狀況。
7個深度訪談技巧
7個深度訪談的技巧 Part2

如何確保受訪者回答的真實性?

要確保受訪者回答真實可靠,有幾個方法可以嘗試:

  • 建立信任和尊重的關係。在訪談前,我們要向受訪者介紹自己和訪談的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項,並徵得他們的同意和配合。在訪談中,我們要保持禮貌和友善的態度,並避免批評或評價受訪者的回答。在訪談後,我們要感謝受訪者的參與和貢獻,並告知他們訪談的結果和後續的安排。
  • 避免引導性或暗示性的問題。引導性或暗示性的問題是指那些會影響或改變受訪者回答的問題,例如「你不覺得這個產品很好嗎?」、「你一定很喜歡這個服務吧?」等。這些問題可能會讓受訪者感到壓力或不自在,而無法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我們要選擇中立和客觀的問題,並讓受訪者自由地回答。
  • 使用多種方式來確認或驗證受訪者的回答。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聽受訪者的回答,而沒有進一步地詢問或確認,可能會產生誤解或遺漏。因此,我們要使用多種方式來確認或驗證受訪者的回答,例如追問、重述、反饋、舉例、情境等。這些方式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理解受訪者的意思和感受,以及檢查他們的回答是否真實和一致。

結論

深度訪談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受訪者的真實需求、問題、挑戰和機會,從而提供更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在進行深度訪談之前,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這會影響我們的提問方式和聆聽態度。希望透過這些訪談的心態要點和小技巧,可以幫助你啦。

如果有需要訪談的服務,也歡迎和我聯繫囉~

免費下載
目標消費者範本

用20個問題,輕鬆瞄準你的目標消費者,不再亂槍打鳥

作者

其他相似的文章

2025易用性測試的方法和案例,一篇搞定

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 能讓你用最少成本評估一個網站/APP好不好用。觀察使用者操作時,是否能夠順暢、直覺、有效率且感到滿意。藉此抓出出乎意料的操作問題,進一步提升網站/APP的使用者體驗,本篇文章讓你一次搞定所有實務細節和範例問題

取得最新趨勢應用分享

每週分享多元學習內容,包含:用戶體驗設計技巧、應用案例解析、國內外業界趨勢、技術、設計技能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