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使用者的角度為中心,打造出貼近操作經驗,進而感到驚艷的概念,在台灣只能算”萌芽”吧。
而這緩慢”萌芽”階段,至少超過五~六年了。
到底為什麼概念優質,卻這麼難推動?
讓業主埋單真的只是個不切實際的妄想嗎?
如果你也剛好是相關從業苦主,對下面幾個狀況應該不陌生:
概念不賴耶,不過目前沒有額外資源,你就試試看導入再說吧
{內心小劇場} WTF ???????????????
典型慣老闆思維啊。除非我對金錢如浮雲+三頭六臂,不然老子幹嘛沒事找事做?
把產品規格列點就好了,客人看了就嗨,不需要那些有的沒的
{內心小劇場} 原來客人這麼容易嗨,那線上轉換率怎麼看不出來?
- 對自己產品太熟悉,且過度自信。
- 對自家產品沒興趣、沒好奇心,所以不想花功夫去思考: 能給用戶帶來甚麼好處。
- 以為產品特點 完完全全等同於 產品賣點。
PM: 你就照著以前的版型做就好了,老闆比較習慣
{內心小劇場} WTF?? 難道目標用戶就是老闆本人而已?
每次碰到這些狀況
我的心裡總是澎湃的吶喊
你有想過客戶為什麼要埋單嗎?
用戶在意的,通常不是
- 產品夠不夠新
- 產品是不是獨一無二
而是
- 產品/服務能解決甚麼問題 或滿足甚麼需求
- 能夠從而得到甚麼好處(心理或生理,有形或無形)
所以當你只想”速成“,就很容易淪為”追求安全的模板”
框框在那裏,就把圖片文字填進去,
乍看之下煞有其事,但卻缺乏了清楚的論述邏輯和自己的口氣。
試著把你的提案用下面這種形式釐清~ 至少就低空及格了。
用戶的特色是_______,常常透過_____管道而接觸_____,期待能看到解決____的方法,
進而得到_____等等好處。若還有些____疑惑,可以諮詢____ …..
而怎麼讓這樣的形式,經過開枝散葉,再聚焦收斂,
我們後面幾篇繼續分享~
不過,再你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之前,
請先回答一個問題
當你的老闆主觀意識非常強烈,覺得用傳統手法就堅若磐石,覺得導入新的思維只是浪費時間時,
你還願意有計畫地嘗試,去犯錯,去用數字說服他嗎?
如果答案是 YES,
歡迎你繼續和我們討論啦~